展览海报
这个11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迎来了备受期待的大展“我的宇宙”,这是著名艺术家展望带来的心血力作。
展望将他的不锈钢岩石以极其震撼的方式呈现在UCCA空间。从筹备这个项目开始,展望就开始了大量艰苦而具有挑战性的实验与创作,他在山东费县将一块巨石在空中爆破,并用每秒2000帧的高速摄影机从6个几何面将这一瞬间完全记录下来。在后期制作中,他将几毫秒的时间慢速剪辑成3分钟,这6个角度的高清影像将会投映在UCCA大展厅的巨幅银幕上,从而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清晰地看到每一块岩石被爆破的过程和轨迹。另外,展望用不锈钢材质将爆炸出的7000多块碎石片复制并悬浮在展厅空间,还原出惊天动地的刹那,这些不锈钢石块的表面同时反射着大爆炸的画面,从而创造出一个无尽的想象空间,宇宙的诞生。艺术家更将整个展览分为“内视”和“外观”两个部分,在前后相继的两段时间里,从作品的布置到影像的表达都会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看到内心的和外在世界的宇宙。
杰罗姆-桑斯与展望对谈
JS:杰罗姆-桑斯,展望《我的宇宙》展览策展人
ZW:展望,著名艺术家
JS:您是从北京中央美院的雕塑系毕业的,为什么选择了雕塑呢?
ZW:这要从之前的中等美术专业学校说起,那时我16岁,报考了特种工艺专业,就是以雕刻为主业的,第一次做雕塑就得到了老师张大生的赞扬,说我悟性好,并让我担任了雕塑课代表,从那时起爱上雕塑。那时候我认为其它的专业都太装饰工艺了,不是花卉就是风景、器物,但我在这些科目的学习上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素描和中国画,只是色彩和图案的成绩稍为逊色。还有,雕塑专业接触人物较多,我那时认为人物才接近艺术,立体的人物更艺术。实际上,选择雕塑既有我老师的提携,也是我一直认为雕塑很纯艺术的原因。后来考上中央美院雕塑系,更系统的学习了欧洲及苏联的写实主义雕塑,但这段学习也扼杀了不少天性。三年级后雕塑系实行工作室制,我选择了刚从加拿大归国的美院老教授司徒杰先生的现代民族工作室,他是那一代人少有的了解欧美现代艺术的教授,但由于无权无职,在那时也意味着毕业分不到好工作。但在那里我学到了一个自由讨论艺术的态度,尤其是对现代雕塑和中国传统雕塑的对比研究,使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古往今来的人类雕塑的历史。
关于用不锈钢创作
JS:从您1995年起创作的假山石作品,用不锈钢创作至今已经15年了。为什么会对这种创作形式如此着迷呢?
ZW:我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一生不是创作各式花样杂耍物品的人,而是一个用一生表达某种态度的人。而艺术家表达态度的最好方法不是说话,而是做作品,做什么作品代表了它的观点,选择什么同样代表他的观点。选择石头,代表我认为这是问题的本质,世界所缺,缺少对自然的真正了解,缺少深入的像看待人类一样的态度来看待自然,在这一点上,我背离了当初认为只有人物才艺术的想法。选择不锈钢是因为它在中国代表现代和永恒,是一种永不生锈的物质理想。用不锈钢拷贝则是“制造”,制造假石头,漂亮的假石头。这里的“制造”意味着改造,不是改造自然之石,而是改造不锈钢这种冰冷的工业板材,使它自然起来,当然,反过来也使自然之石披上了现代工业的外衣。面对今日的世界,这个“选择”加“制造”就是我所坚持的态度,除非我改变态度。
JS: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又与其他材料、形式和质地相关联的。不锈钢作品可以作为一系列,但是每件又是独一无二的。在这系列里,每件的独特的意义何在?
ZW:这就像我们“伟大的”人类,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每个人自降生之日起就开始与众不同了,但是人们确无暇注意到这世界中每一块自然之石也都同人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更不会注意到每个动物的不同,当然也不会注意到每棵草的不同,因为在伟大的人类面前,它们只有类别的区分而无个性可言。观察每一块独特的石头,是中国古人留下的文人传统,从这个角度理解自然之道,或许才是延绵千年赏石文化的本意。
JS:假山石系列的作品都是拿真石头复制的不锈钢石头。复制品的意义是什么?对您来说又代表了什么?
ZW:人们习惯于把我的不锈钢假石头说成是复制,但实际上的意义并不是一般的复制能体现的,一个是它的材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是不锈钢拷贝的技术决定了它必须省略一些自然的细节而以镜面反射的丰富性作为替代,包括色彩。我觉得用“再造”或“假造”一词或许更能准确的描述这种关系。“再造”是对已有的事实进行重建,外观可以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但其精神的核心却不变,“假造”则是承袭了古代的“太虚幻境”概念,以一种超时空的想象来探讨世界,以达到超越现实的目的。超越现实也就是超越自身的局限,这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
JS:不锈钢是一种耐腐蚀的材料。而石头形态会随着时间变化,但依然岿然不动,因此永恒的概念在此非常重要。请谈谈您对永恒的理解,并且它是怎样影响您的作品的。
ZW:现实中我们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冥冥中我们也似乎能够推论出宇宙星球也并非“无限”,所以才追求永恒。后现代主义有一种思潮反对永恒而追求瞬间和流行,但是问题已经来了,潮流使一切成为可以被淘汰和替代的,就如同自然淘汰的物理现象本身。当人们发现现实中永恒确实是不存在的,放弃才是实惠,因此追求流行短暂的感觉,实际上,过度依赖流行是人类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认可与妥协乃至降伏,今天被明天取代,明天再被明天取代,人类不再为未来着想,也不在与自然抗争,认命了!因为人类最大的与自然抗争的体现就是试图追求永恒,这是唯一的大自然做不到的事情,而艺术所追求的永恒的意义也就在于此。想象一下放弃永恒人类将面临的图景,在瞬间快乐中苟且偷生。因此,经过一个时代的实验阶段,我认为,追求永恒性仍然是艺术的真正价值。
以上述意见来看石头也并非永恒,它只是自然界瞬间的产物,只要是自然的就会发生变化,比如,风化,地震,火山爆发等都会导致变化和损坏,自然的生命就更不用说了,宇宙永恒吗?只要它有一个类似爆炸的开始,就一定会在某一天结束,所以无限的说法也是可以被怀疑的,宇宙未必永恒,也就是说大自然只是过程而并非永远存在。那什么才能永恒呢?——假造的东西,只要你使用材料正确,在人类的智慧发明中,某些东西可以获得物理上的相对永恒,例如木乃伊。而真正的永恒只能是理论上的(可以存在于艺术中),怎么讲呢?比如说,人类发明了不锈钢,为什么叫“不锈钢”,因为我们期待我们发明的是一种永远不会生锈的物质,永远不生锈也就是永恒,但谁知道这是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呢?因为“不锈钢是否真的永远不生锈”这个人们常常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现今无法得到验证的,所以说只有理论上的永恒才是永恒,假想中的永恒才是永恒。
关于本展
JS:可以理解您用不锈钢材料开拓的一切,海洋,长城,珠穆朗玛峰甚至您曾尝试将它带出外太空。您作品大规模的并列,且此次在UCCA即将展出的“我的宇宙”,把人们引向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对宇宙的概念感兴趣的?
ZW:其实,从我开始创作作品以来,并非想过要做宇宙,正如在1995年之前也没想过要用石头来代表我的态度,我的基本创作思路是:我和我所使用的材料形成一个对话关系,就如同两个人一路行走聊天,说道那里就走道那里,走到那里就做到那里。所有事物对我来说都是“相遇”,遇到什么问题就思考和解决什么问题,从不预先设定。
我承认人脑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因此我会借助我使用的材料,看看它们还能带给我什么?有些创作是我的想象,有些则是借用材料的启示,或上一件作品,或一次历险带给我的启发,于是我获得了超越我自己的思考,这是我的方法。前不久,我刚刚完成了一件作品,在一小时之内制造出自然界上亿年才能形成的山石,我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一种掌控时间的感觉。古代的文人曾经把自然的石头作为天的造物加以膜拜,而我的“造石机”作品解答了石头是如何被大自然塑造出来的,但大自然的塑造仍然不是石头的真正来源,通过作品的实验,我似乎游弋到时间之前,看到了石头真正的来源,我需要看到,清楚的看到万物(造型)诞生的那一刻到底是什么样子,而我们人类发明了高速摄像机,每秒两千格,相当于拍摄两千张照片,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人类的科技看到以前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因此才有了关于宇宙诞生的假想和实验。
JS:为什么您选择用石头的爆炸来呈现宇宙这个“无限”的定义?
ZW:我说过,一切都要通过我使用的材料来了解,否则如果停留在文字上就永远不是我自己的东西。使用这么多年的石头,我同样好奇它的来路,前面说道,我曾经自己创造过上亿年才形成的石头,但它仍然不是石头的真正来源,如果说地球也曾经是一块石头的话,宇宙中所有的行星其实都曾经是不同形状的石头,只不过是时间长了被磨圆了而已。那么所有宇宙星辰就应该来源于同一个点,这个点我们可以想象为一块石头,当它爆炸开来会诞生无数个小石头,每个小石头还可以爆炸再诞生出无数个小石头,理论上无穷无尽,这就是宇宙的无限想象,可惜的是我们的肉眼很难看清更为细微的那个部分,比如石头的粉末。借助科学仪器也是有限度的,这就是人的局限了,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局限。
JS:这是否和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
ZW:在第一次(不记得时间了)看到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我想到的是人类的思维何等相似,完全不在一个时空的人会有同样的想法,爆炸理论就是从能量聚集开始,形成一个能量体,然后经由爆炸诞生无数微粒产生时间和空间,这个原理的一致性让我惊讶,因此我认同这个理论,但同时我也思考,其实这些都是人类大脑的想象和假设能力所致,需要去验证吗?而且可能验证吗?毕竟那是已经发生的事了,能够获得真相吗?这个我表示怀疑?但我相信人类大脑凭借智慧想象的能力,以及运用工具的能力能够找到答案。掌握这种能力,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自己想象宇宙的诞生,而不是被动听凭权威的,我相信这个道理对于提升人类的精神信念是有帮助的。
JS:您是否把爆炸当成是您创作的重启(归零)?
ZW:严格来说,每一次的创作其实都是一次重启。记得我在谈论1990年创作超级写实雕塑系列时,谈到过“归零”的概念,那时我是为了忘掉学院以及前人对我的影响,我希望回到“零”的状态,以便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在创作这一系列人物的时候,放弃了所有学过的手法。实际上我是希望把“归零”作为我们一种经常的状态来对待,就像电脑中的“刷新”或“重启”。我们应该经常使用这些功能,尤其是在自觉脚步混乱的时候,上到国家,小到自己,“初始化”一下是必要的手段,看一下自己怎么来的,要往那里去,该怎么走?
JS:那么这整个的制作过程和记录和你的宇宙有什么联系呢?
ZW:在网上我搜过有没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事来讨论宇宙的诞生,至今我没有搜到,它的正确性与否并不是经过证明的,这是作为独立的个人所进行的工作,只代表个人的观点,所以说是:我的宇宙。而我所遇到的一切都可以解释为是在创作“我的宇宙”的过程中,也是在地球这个有着不同政治观念的社会中所遇到的,它也是我的宇宙的一部分。
JS:不锈钢和宇宙有什么关联?和你的宇宙又有什么样的关联?
ZW:对于宇宙的来源,说到底只能是个假想,或“再想象”的过程,而且宇宙中所有的星星本身也是个瞬间的会被改变的过程。我前面说到,不锈钢的反射带给我们一种虚幻的感觉,同时也带给我们人类靠自己的智慧制造的永恒的意念。前面我阐释了“假想”对于人类超越自我的重要性,还有如何使自然获得永恒的理论,因此,我希望同样把这次爆炸诞生的碎片制造成不锈钢的,延续我的态度。成为名副其实的我个人的宇宙观:一个未经证实,也永远不可能被证实的,假设的初始过程,并使这个过程获得永恒的意念。我等于是用真石头爆炸来模仿那个所谓的宇宙爆炸,宇宙爆炸没有任何人看见过,所以我们只能炸一块真石头,但这个分明不是宇宙爆炸,这就是一个石头的爆炸,怎么是宇宙爆炸呢?那么不锈钢这个材料在视觉上、在形成过程当中,它就变成了一个明确地告诉你这是一个假的,但是它又似乎在哲学上,或者说在理念上,它又似乎是一种宇宙爆炸,所以这就是一种所谓的艺术的表达,就是它不是一种数学“1+1”的,但它又似乎在揭露那个本质。
如果宇宙诞生只能靠假设,那么人人都可获得这个权利,而不是盲从,这是否才意味着每个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呢?或者说,正因为这宇宙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人才发明永不生锈的概念。
关于艺术家
展望(1962出生于北京)是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之一。他具有雕塑形式特征的艺术实践运用了装置、摄影和影像记录,对传统空间设计概念提出挑战。
展望的“假山石”系列作品是对中国古典园林 “供石”(亦称“景观石”)的不锈钢复制品。光滑的不锈钢表面具有镜面一样的反射功能,似乎把观众和周围环境都吸收到作品中。不锈钢岩石上反射出抽象化的、扭曲了的现实,成为探讨传统和现代之间交叉影响的视觉盛宴。在“城市景观”系列作品中,展望运用金属餐具重塑了伦敦、北京、芝加哥等都市景观的三维微缩模型,更进一步地探讨物质与映像的关系。
展望的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双年展、各大博物馆以及画廊中展出,包括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伯尔尼美术馆、东京森美术馆以及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与此同时,展望在珠穆朗玛峰和中国长城等重要地标进行过一系列艺术项目。他是作品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目前,展望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同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副教授。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