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曾写过如下文字:
长期以来,我一直沉溺于用泥塑造人体的过程中,我似乎很难抛掉这个既原始又最传统的手段,因为我觉得在用泥这种软性物质来塑造人体各部位形态时,有一种随心所欲的快感。从做小稿开始,你就可以任意的左右它,这个过程引导我离开现实的世界而进入一个空想和幻觉的境界。
我把人体看作是生物的一种,一种具有社会属性,又有原始的动物本能,充满着欲望又受制于理性的生命体。摆弄那些四肢和躯干,让他们随着我的情绪而变化姿态,越是跨越习惯性的动作,就越能使我得到快感,并有一种重塑自我的感觉。每当我把某一部位大胆的扭到一个不可能的方位时,我就顿觉一种轻松感。平时的思考总是使我越来越沉重,直至彻底的绝望。但在塑造人体动作中,这种极致的的状态却反馈给我一种虚无感。我常常实验动作的各种可能性,直到动作变得没有了意义,甚至肉体不复存在。
可惜这种塑造的自由最多也就只能在巴掌大的泥上实现,然后再按比例放大(现在可以用3D扫瞄放大)。雕塑家怎样才能像画家那样用笔或手直接在画布上挥洒,尺度范围至少达到等身的体量,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
在“应形”系列雕塑中,二维平面摄影被转换为三维空间的雕塑,是一种用泥塑手法对图像中形的模拟,大于巴掌的泥塑是靠加减法将对象或心中图像再现的过程,由于材料限制必须有架子在里面,所以它只能在表面一层塑造,封闭了作者直接塑造的可能。那么有没有可能直接使用泥的可塑特性任意造形呢?也就是说如何让镜像中的形诞生出来而不是模拟出来?硬质材料可以直接雕刻,但过于受材料限制不太可能实现上述想法。彩色轻质土可以任意塑形,具有泥土不可能的拉力,干燥后可成型并具有弹力和弯曲力。但在制作中受自身重力和地球引力影响,稍大一些就无法直立,必须撑骨架,而骨架对于自由延展(特别是任意拉长)会形成决定性的阻碍,如果没有骨架,只要超越巴掌大小就会塌陷,因此想大量的自由的使用这种材料也只能在平面展开有限度三维塑造。这种泥的特性是可以不加不减,不雕不塑,任意变形但泥量不变如拓扑学原理。把最后完成品与三维物体结合,利用它的弯曲力,依然可以成为立体作品。
我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就象画家面对一张白纸,雕塑家面对一堆泥,而我面对我自己,扫瞄我自己的形象做成模具,再翻制成泥胎,面对这尊泥胎开始破坏,瓦解,分形,拉扯,总之就是在已有的形的情况下,通过破坏、分解,幻化而生成,就如同观看石头镜中自己身体的变化。如果用汉字归纳我的动作大概有26个:挑、按、拧、拉、摁、揉、拽、滚、挤、折、割、捏、搅、揪、摸、撕、扎、打、拨、抹、抓、抽、拍、挖、挠、捆。这些动作与形的形成几乎是并存的,所有形不是我塑造的,而是动作下的产物,我不想表达什么,因此对我来说它们都是动名词。
这次实验中间历经几次失败,总结一下艺术家要避免的歧途:想法旁生枝节或被自己以外的其他目标诱惑;局限在了某一种艺术形式;不会利用材料的天然缺陷,想让材料随自己意愿走;与现实连接太紧密,太写实了;心中有定式不能自由发挥;有一个通行的正确的标准;太过完美;太看中质量而不是感觉。最后一条:被流行裹挟而不是引导流行。
创作体验:
我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分子,无需再模拟自然,我的行为既是自然的行为,如风似雨,或激流海浪,也像火山爆发后的岩浆流动。我造形就是自然在造形,无需再把自然对象化,我是物同时也是造物者,更是破坏者。雕塑对我来说不止于用手模拟对象塑造物体,而是先天的我与后天的我在幻界中厮拉缠斗。
此形不是物,它不具有物质的重量与实在,它不固定在某个形状上而常常变换,它其实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什么,但确总有一个暂定的形存在,它处在物质世界与神的世界边界处。石头看似是固定的物,当被薄如纸的不锈钢板覆盖拓形后,它的反射花纹盖过了石头本身的形,石头的物质性几乎被各种流动的形所取代,形在这里替代了物而诞生了它自己(如同作品“拓地”的实验)。形也不是图像,图像是固定的,并提供了一个可被阐释的对象,形是无法被阐释的,它一直在变化,只能是观看和感受的对象。形是表面的,它没有实在的内容,像行云,如流水,似烟云,似有似无。它偷生在浮华超薄的表面,浅薄到需借物而生,最多充当物与物及周边的边界。物可毁灭但形不会,它可以随物变换,不停不歇!
“拓形”是把自然作为对象,学习,临摹,复制,甚至膜拜自然。
“应形”是顺自然之形而造形,是对不可知的认可与接受。
“幻形”则是我即自然,把自己就当作自然一分子,肯定自己的自然属性。
拓一片地,相当于拓一块石头的局部,覆盖了物质的天然,得到了飘渺的幻形。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